科技资讯
  •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       记者从10月18日召开的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获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逐渐融入我国各类群体的日常生活,用户规模半年翻了一番,其中,中青年、高学历用户是核心用户群体。《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增长2.66亿人,半年增长106.6%。在所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中,40岁以下中青年用户占比达到74.6%,大专、本科及以上高学历用户占比为37.5%。   我国相关企业积极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得到用户广泛青睐,并推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报告》显示,一方面,随着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产品日趋成熟,用户体验明显提升。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最常使用的产品调查发现,超过90%的用户会首先选择使用国产大模型。另一方面,截至2025年8月,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多种场景,还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积极探索实践。   “下一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有望在5个方面形成新成果:模型集成将打造人工智能新形态,开源社区为技术进步提供新动力,具身智能给用户带来交互新体验,智能体拓展人工智能能力新边界,完善治理让人工智能迈上新台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记者崔爽) 来源:科技日报
  • 两部门:2027年新制定云计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明确,到2027年,新制定云计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不断健全云计算产业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以标准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成效更加凸显;加快云计算领域国际标准供给,促进产业全球化发展。   《指南》提出对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结构、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框架的建设思路,包括基础、技术、服务、应用、管理和安全等六部分。其中,基础标准主要规范云计算术语概念、技术架构等;技术标准主要规范云计算基础支撑、平台、交互和部署等技术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服务标准主要规范面向云服务客户提供的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数据即服务、人工智能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安全即服务等各类云服务;应用标准主要规范云计算与其他各类信息技术和行业的融合应用;管理标准主要规范云计算解决方案和云服务的设计、交付部署、运营、运维以及质量评价全生命周期管理;安全标准主要规范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系统安全、服务安全和应用安全。   《指南》提出的建设内容涉及六方面。一是基础标准,主要包括术语、参考架构和人才培养等;二是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基础支撑、平台、交互、部署等技术标准;三是服务标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数据即服务、人工智能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和安全即服务等;四是应用标准,主要包括云化技术应用和云化行业应用等标准;五是管理标准,主要包括设计、交付部署、运营、运维和质量评价等;六是安全标准,包括安全基础、安全技术与产品、基础设施安全、服务安全、应用安全、安全管理等。   据介绍,云计算是基于网络以服务方式将分散的计算、存储、软件等信息技术资源进行供应和管理的模式,现已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技术基座。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云计算产业已形成庞大的市场规模,云原生、智算云、行业云,以及数据即服务、安全即服务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亟须完善云计算标准体系,以高水平标准引领云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李晓东) 来源:人民邮电报
  •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正式发布       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13日在上海开幕,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在开幕式上正式发布。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分别是:抗体偶联药物、Blackwell GPU架构、DeepSeek开源大语言模型、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人形机器人、“毅力号”火星探测器、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体现了工程科技领域最先进技术水平或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如抗体偶联药物被誉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精准导弹”;反映了工程通过技术整合、系统优化与资源协同,实现整体目标的系统性创新,如“毅力号”火星探测器融合自主导航、样本采集与地外探测等多项尖端技术;展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例如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和高端装备等领域,引领新材料产业变革并带动全产业链创新升级;彰显了工程帮助人类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作用,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实现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饮水安全的同时,有效促进沿线河湖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经由全球征集提名,专家遴选推荐,公众问卷调查,评选委员会审议确定。本次评选的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主要指近5年已经完成且实践验证有效、产生全球性影响的工程科技重大创新成果。(记者代小佩) 来源:科技日报
  • 工信部: 推动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发展       记者从工信部获悉,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10月12日召开,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   会议提出,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要全面落实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强化部门协同,消除改革障碍,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要高水平建设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强融合支撑载体,提升制造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进一步夯实产业技术基础,围绕产业链需求一体化推进计量、标准、质量、知识产权、科技情报等产业技术基础要素布局,提升系统化服务能力。要加快营造产业创新生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要推动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构建形成以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31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有力支撑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生态,建成覆盖3大技术交易所、12个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420家重点技术转移机构的技术转移体系,各类创新孵化机构超1.5万家,服务网络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七部门印发“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       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数据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创新应用。   《意见》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落地部署,普及应用一批智能体,建成一批“人工智能+交通运输”标志性创新工程,人工智能成为引领交通运输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到2030年,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交通运输行业,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推进。智慧交通与智慧物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总体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培育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形成较为完备的交通领域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引领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迈上新台阶。   《意见》从加大关键技术供给、加速创新场景赋能、加强核心要素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四大方面,提出16项具体任务。   在加大关键技术供给方面,《意见》提出,开展应用技术攻关,加快智能产品创新。加快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等产品研发。强化公路高性能夜视监控、结构检测等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鼓励无人机、全地形车等新装备的研制。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构建涵盖多种运输方式,贯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行业治理等业务领域,面向交通运输典型应用场景的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打造“人工智能+交通运输”高质量数据集、算法库、工具链,为建设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提供技术底座。   在加强核心要素保障方面,《意见》提出,统筹优化算力供给能力。加强行业算力资源统筹,动态整合企业算力。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推动产学研用各方深化数据共享,建设高质量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推动泛在网络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物联网等技术综合应用,支撑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构建行业设施设备实时监测和智能感知体系,实现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信息自动采集与监测。加快建立5G、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等公共网络和行业专用网络融合的交通数据传输通道,推动交通新型基础设施从“连接提速”到“算力增效”。 (作者:苏德悦)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工信部:全面推广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电子证照应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广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电子证照应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全面推广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电子证照(以下简称“电子证照”)应用工作,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通知》明确,电信管理机构通过电信业务市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统一制作发放电子证照,并依企业意愿同步提供纸质证照。电子证照信息和样式与纸质证照保持一致,并标注验证二维码,确保电子证照可追溯、可查验。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均可作为企业从事增值电信业务经营活动的合法凭证。增值电信企业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不得转让、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电子证照。电子证照真伪可通过扫描电子证照二维码或登录电信业务综管系统进行查验。   《通知》提出,电信管理机构应积极推动电子证照信息共享与融合使用,探索在行政执法、行业监管、项目招投标、合同签订等方面的应用,鼓励引导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与增值电信企业合作时,在资源接入、电商平台入驻、APP上架等场景支持使用电子证照。电信管理机构应组织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丰富完善电子证照“一键亮证”“扫码验证”等功能应用,实现电脑端和手机端同步“亮证”。建立健全电子证照信息异议投诉和核查处理机制,及时修正错误或存疑信息,确保电子证照信息完整准确。加强电子证照制作、发放、存储、使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网络和数据安全要求。(记者 刘彤) 来源:人民邮电报
  • 2024年我国电气化率达28.8%       日前,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编制的《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在2025年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电气化率达28.8%,高于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电气化率分别达到约21.4%、34.1%、41.7%、29.5%,共有14个省区市的电气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报告》显示,我国工业领域电气化率稳中有升,2024年约27.7%,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电气化率约18.4%,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电气化率约64.7%,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消费品制造业合计电气化率约46.0%,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建筑领域电气化率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达到约55.3%,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及住宿和餐饮业电气化率61.8%,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交通领域电气化率增势稳健,2024年达到约6.5%,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农村能源绿色转型和电气化进程协同推进,2024年,农业与乡村居民生活电气化率43.6%,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十五五”期间,全国电气化率将以年均约1个百分点的增幅保持稳步增长态势,预计到2030年,全国电气化率将达到35%左右,低碳电气化发展对全国电气化率增长贡献率超过八成。(记者/都芃) 来源:科技日报
  • 两部门:到2027年新制定云计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记者周圆)记者9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印发《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其中提出到2027年,新制定云计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   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良好数字生态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云计算产业已形成庞大的市场规模,新兴技术持续演进、行业应用融合发展,亟需完善云计算标准体系。指南旨在加强云计算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以高水平标准引领云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   指南从基础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应用标准、管理标准和安全标准等6个方面提出建设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规范云计算技术、服务、应用等相关的概念定义;规范计算、存储、网络、一体化等相关技术和软硬件产品的技术要求;规范云计算在各行业中的应用等要求。   在保障措施方面,指南明确要充分发挥云计算标准化技术组织作用,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交付部署、运营运维、质量管理等环节对标达标,加快云计算国际标准转化,提升国际国内标准关键指标的一致化程度等。 来源:新华社
  • 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突破16亿       记者9月23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今年前8个月,我国通信业呈现平稳运行态势,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1821亿元,同比增长0.8%,按照上年不变价计算的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8.8%。截至8月末,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16.01亿户,比上年末净增3132万户。   数据还显示,我国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截至8月末,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3076万个,比上年末净增255.1万个。5G基站总数达464.6万个,比上年末净增39.5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6.3%,占比较前7个月提高0.3个百分点。   从地区发展情况看,各地区千兆、5G用户渗透率持续提升。截至8月末,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1000Mbps及以上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渗透率分别为33.9%、33.5%、35.7%和27.1%,较上年末分别提升2.7个、2.3个、4个和3.5个百分点;5G移动电话用户渗透率分别为63.1%、64%、63.3%、63.9%,较上年末分别提升6.4个、6.8个、7个和7.6个百分点。(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两部门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以下简称《发展指引》),提出引导工业园区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发展,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指引》从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园区空间治理、培优园区企业主体、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实数深度融合、推动绿色安全发展、提高开放合作水平七个方面提出19项发展导向。   在促进实数深度融合方面,《发展指引》提出,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进5G、千兆光网、IPv6、移动物联网等园区网络基础设施部署,推动工业互联网进园区。支持适度建设或有效利用数据存储与计算基础设施,加强园区内算力资源统筹调度。鼓励有条件的园区打造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设施,提升开源操作系统应用水平,夯实园区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基础。   提高园区数字化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建设面向主导产业的高质量数据集,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安全共享。加强园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结合经济形势、产业态势、区位条件等,开展产业运行研判和风险预警。基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建设园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招商引资、资产管理、物业管控等全方位综合服务能力。探索建设高标准数字园区。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园区企业开展老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的普及应用,打造智能场景和智能工厂。探索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数字化转型的“链式改造”,引导龙头企业开发数字化转型通用工具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向园区上下游企业开放,孵化培育工业软件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加快“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应用落地,支持制造业企业打造数字化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记者 苏德悦)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