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10月份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3.6%   国家税务总局24日公布的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10月,我国新质生产力持续培育壮大,高端制造、创新产业、数实融合三大领域均呈现稳健增长态势,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   在高端制造方面,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3%,今年以来持续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在创新产业方面,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6%;在数实融合方面,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5%。(记者董碧娟) 来源:经济日报
  • 《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管理办法》 明年施行       为规范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自然资源部18日公布《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以下简称“基准站”)是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落地应用的关键配套设施,不仅在维持国家测绘基准、提升北斗高精度定位能力、促进北斗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自动驾驶、灾害监测、城市建设、低空经济等领域广泛应用。同时,基准站建设和运行维护属于测绘行为,事关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是测绘管理的重要内容。   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基准站应用需求不断涌现,应用场景也不断扩展。我国相关站点数量从2015年的4000多座增加到现在的3.3万多座,建设主体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为主转变为商业化的经营主体占大多数,服务方式由提供测绘基准服务为主转变为测绘基准服务与社会化位置服务并重,应用对象从测绘活动为主扩大至交通、农业、大众消费、低空经济等各行各业。   伴随着基准站建设和应用蓬勃发展,重复建设、数据共享利用不充分、备案不规范、数据安全存在风险隐患等问题逐渐显现。与此同时,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对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等新型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亟须制定部门规章,对测绘法有关规定进行细化,对全国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等进行全链条统一规范管理。   上述负责人表示,为适应基准站建设和服务等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全国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等进行全链条统一规范管理,制定了本《办法》。从统筹全链条全环节管理的角度,对基准站的管理原则、监管职责、布局规划、建设条件、备案要求、运行维护、分类服务、数据管理、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以确保基准站建设、运行维护和相关数据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制定统一的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引导基准站建设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和无序建设。”上述负责人说。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基准站建设应当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前,建设单位应当对观测环境、地质构造、安全防护等条件进行评估;需要办理用地手续的,应当按照土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同时,《办法》细化了基准站备案相关规定,要求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开工建设时,建设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建设多个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且跨两个以上省级行政区域的,应当向自然资源部备案;备案信息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按照涉密信息管理要求提交。   此外,《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数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并对建设单位、运行维护单位、使用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数据的单位应当依法承担的数据安全保密责任进行了规定,要求上述单位建立数据安全保障制度,依法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密措施等,对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的数据进行全流程数据安全保护。建设单位、运行维护单位还应当定期对数据安全开展风险评估,提供涉密数据时应当按照涉密测绘成果管理有关规定执行。为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利用,建设单位可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相关数据产权登记、流通交易等活动。(记者 梁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约200个高标准数字园区      记者11月18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到2027年,建成200个左右高标准数字园区,实现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园区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智赋能园区发展的典型模式,园区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建设高标准数字园区是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指南》明确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期满后,应满足产业数字化水平高、专业服务品质高、运营管理效率高、基础设施能级高等标准。具体包括,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园区全部行业,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100%;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双千兆网络覆盖率达100%,算力基础设施实现有效部署和应用,数据开放共享、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等。   《指南》明确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园区数字化服务、完善园区数字化管理、夯实数字化支撑能力等四方面建设任务,并细化为13条具体部署。   其中提出,打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制造”应用探索,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建设,推进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规模化部署,推动企业生产智能化跃升。开展链式数字化改造,支持龙头企业实施供应链协同数字化改造,面向上下游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共享技术能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数字化升级。构筑数据开发利用平台,探索建设可信数据空间,破除多主体数据共享共用信任壁垒,强化“人工智能+可信数据空间”应用,推动园区数据服务创新。   在强化政策支持上,《指南》还明确,工业和信息化部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等工作,加大对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推动园区产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融合应用等。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园区所在地政府和园区管理机构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园区数字化建设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发布       11月16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二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科技创新中心与科研城市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论坛上,CIDEG与自然科研智讯合作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GIHI2025)连续第六年面向全球发布。施普林格·自然同步在线发布《自然》增刊“2025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GIHI2025指数显示,旧金山—圣何塞凭借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优势连续第六年位居榜首,纽约蝉联亚军,北京则连续第四年稳居第三,粤港澳大湾区跃升两位至第四,上海排名第十。从全球格局来看,欧美地区仍保持领先地位,亚洲城市增长强劲。我国共有21个城市(都市圈)入围全球百强,总量仅次于美国,其中14个排名上升,南京、杭州、武汉等中坚城市位势显著提升。   此次指数显示,中国创新表现亮点突出。北京在科学中心维度首次登顶,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高地维度跃升至第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形成创新超级热点,通过跨城协同辐射赋能。此外,量子科技领域中美欧呈“三足鼎立”,北京相关论文发表量居全球首位;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中国有12座城市跻身全球发明专利数量前20,上海与合肥在融资规模上领先。   同期发布的“2025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北京自2016年起持续位居全球科研城市榜首,上海位列第二,且在2023年至2024年调整后份额增长近20%。(记者 华凌) 来源:科技日报
  • 两部门公布“宽带网络+健康乡村”应用典型试点项目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发布通知,公布“宽带网络+健康乡村”应用典型试点项目。   按照有关要求,各地通信管理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对纳入第一批“宽带网络+健康乡村”应用试点的117个项目开展了评价工作。经项目自评、地方初评、专家评审及公示等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宽带网络+健康乡村”应用典型试点项目32个,覆盖16个省(区、市)。从区域分布来看,中西部地区共19项,占比近60%。从牵头主体来看,医院牵头最多,达14项。   在推动试点项目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各单位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宽带网络赋能各级医疗机构打通信息“大动脉”,促进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加快5G、千兆光网等高质量网络逐步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对急救、诊断、愈后管理等服务升级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经验做法。   据了解,该项目旨在充分发挥电信普遍服务网络建设成效,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持续提升农村地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记者 毕冉)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十部门力推数据开放互联降低物流成本       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动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夯实物流数据开放互联基础、推动物流公共数据开放互联、促进企业物流数据市场化流通利用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为破解行业“信息孤岛”难题、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勾勒清晰路径。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周志成表示,《实施方案》聚焦公路、铁路、水路、航空、海关等部门和单位的公共数据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以国家物流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清单为重要抓手,推动形成部门间物流数据资源动态互联机制,释放物流数据产业赋能潜力,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方案》明确,对已在国家有关部门实现集中管理的物流公共数据,加大“总对总”共享力度,健全信息更新维护机制,提升物流公共数据共享质效。加大基础设施、运力、价格等物流公共数据开放力度。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其中,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业的物流公共数据将实现有条件无偿使用;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将按规定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根据经营成本、市场需求合理定价,切实降低社会用数成本。此外,相关部门还将加强数据授权运营的跟踪监管和信息披露,严防数据违规交易。   此次同步公布的《国家物流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清单(2025)》,进一步明确了数据开放的具体范围。清单涵盖物流企业数据、物流基础设施数据、运力数据、班期计划、载运工具轨迹状态、舱单运单信息、从业人员注册数据、通关状态、港口作业统计数据、公路流量等关键信息,并将按规定频次定期公布,为数据有序开放提供明确依据。   “打通多式联运数据堵点,船舶轨迹、车辆轨迹、飞机轨迹等载运工具轨迹状态,空运舱单、海运舱单、铁路运单等舱单运单信息实现共享开放,有利于货物全程追溯、单证可信流转,促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加速落地。”周志成说。   除了上述清单内基础信息外,《实施方案》还着力推动企业物流数据的市场化流通利用。依托国家物流枢纽、综合货运枢纽等建设,强化物流数据标准落实,推动区域性物流数据整合共享。支持物流骨干企业、平台企业等共建物流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立健全企业数据采集、提取、应用、保护等机制,促进物流数据可信流通和协同利用。   例如,鼓励企业面向物流追踪、关务协同、智慧云仓、共同配送等应用场景,以及冷链、医药、烟草、危化、军民融合等专业物流发展需要,开发多样化物流数据产品和服务,促进运输、仓储、配送、通关等环节高效衔接,提升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打通跨境数据链路,破解国际物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跨境商贸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融合应用也成为重点方向。《实施方案》提出,推动物流数据与产业数据等多源数据融合,为能源、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促进结构性降本增效。鼓励物流企业面向智能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等行业,深化跨行业数据整合利用,提升数字化供应链集成服务能力。此外,还将深化物流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优化融资、保险等产品服务,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记者 梁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10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升2.4%       记者11月10日从国家邮政局获悉,10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475.5,同比提升2.4%,行业旺季特征逐步显现。   具体来看,10月,中国快递发展规模指数为616.4,同比提升5.6%。从分项指标看,预计10月快递业务量将同比增长7%左右,业务收入将同比增长5%左右。   国家邮政局表示,10月,快递业逐渐步入业务旺季,业务量稳步增长。上旬,为满足假日期间特产、生鲜寄递需求,快递企业积极拓展服务空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10月1日-8日),共计处理快递包裹72.31亿件,日均处理量超9亿件。中下旬,快递企业深化与电商协同发展,加强自动化、无人化、智慧化设备应用,提升处理能效,为电商大促提供了有力保障,日均快递业务量达6亿件左右。   从服务质量指数来看,服务质量指数为705.2,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从分项指标看,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预计为85.1分,同比提升0.8分。重点地区72小时妥投率预计为85.8%,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   快递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经国家邮政局测算,快递发展能力指数为240.7,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10月,行业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节点设施与网络布局不断完善,跨境服务能力稳定提升。(记者 梁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国家网信办:611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       记者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获悉,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创新发展和规范应用,网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持续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工作。本阶段新增7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国家网信办完成备案;对于通过API接口或其他方式直接调用已备案模型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由地方网信办开展登记,本阶段新增35款完成登记。截至11月1日,我国累计有611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306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   网信部门表示,提供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可通过属地网信部门履行备案或登记程序。已上线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应在显著位置或产品详情页面公示所使用已备案或登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情况,注明模型名称、备案号或上线编号。   据悉,《办法》是国家网信办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于2023年7月10日联合公布,自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的办法。《办法》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记者 杨扬)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到2027年底建成50个以上全域数字化转型城市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五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把城市作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以数据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重点,以城市数字底座建设为支撑,以适数化改革为保障,推进设施联通、数据融通、平台互通、业务贯通,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增强转型支撑,全过程优化转型生态,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底,数据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高效处置一件事”覆盖城市运行重点事件,“高效办成一件事”覆盖高频民生事项,数字经济成为城市发展新动能,在城市智慧高效治理、便捷普惠服务、城市数字更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50个以上全域数字化转型城市。超大特大城市率先建成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落地一批先进可用、自主可控城市大模型。到2035年,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提升行动,提高平急联动协同能力;开展数字美好生活行动,助力民生服务精准普惠;实施数字经济赋能行动,激发产城融合新动能;推动城市数字更新行动,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实施数字化转型筑基行动,打造统筹集约数字底座;开展适数化改革创新行动,破除数字化转型制度堵点。   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化实现以城带产。发挥城市产业集聚、人才集聚、数据集聚优势,强化场景开放创新,促进城市数据资源汇聚;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打造数据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推进数据产业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具身智能等数据密集型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以产促城。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闲置商业楼宇、老旧厂区、老旧街区等功能改造,打造数据创新创业载体,建立数据创新型产业社区、商务社区。   此外,《行动计划》提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更新改造。有序实施城市泛在感知工程,在管道泄漏爆管风险点、地质灾害易发点等风险高发区域,统一规划、集约部署城市智能感知终端设备。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化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推动城市燃气、供水、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管理。建立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适度超前布局低空数据基础设施,推动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和云控基础平台建设,提升车路协同水平。 (作者:苏德悦) 来源:人民邮电报
  •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等蓝皮书发布       11月8日,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发布。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指出,一年来,信息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升级,数字经济向质向深向实向稳发展,数字产业化亮点和创新不断,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赋能效应凸显;网络内容和数字文化供给精准多彩,网络文明建设持续深化,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持续健全;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持续推进,网络安全防护保障能力大幅跃升;电子政务和数字社会建设提质增效,数据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网络法治系统化规范化程度日益提升,网络营商环境优化,平台经济有序发展;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参与全球数字治理,积极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   《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认为,一年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持续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演进;信息领域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加速跃升,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人工智能驱动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和增长,技术赋能全球互联网媒体发展,推动内容生产智能化转型;全球网络安全呈军事化智能化交织的复杂态势,主要国家和地区持续加强网络安全能力建设;政务创新应用持续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跨境流动成效显著;推动技术规范有序发展是全球网络法治建设的重要主题,各国对数字治理规则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合作与竞争并存。(记者 张胜)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