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总体运行平稳,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利润总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3.5%。   截至2024年末,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7288万公里,累计建成5G基站425.1万个,建成千兆城市207个,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90%以上行政村实现5G网络覆盖;全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880万,算力总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6.5%;累计建成5G虚拟专网5.5万个,移动物联网终端达26.6亿户。   202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全面回升向好,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较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消费电子市场全面回暖,拉动我国手机、微型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同比增长7.8%、2.7%和4.6%。在人工智能、云平台等新兴业务拉动下,软件业完成业务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通信业完成业务收入1.74万亿元,同比增长3.2%。(记者 刘坤) 来源:光明日报
  • 9月1日起AI生成合成内容必须添加标识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标识办法》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主要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两种形式,显式标识是指在生成合成内容或者交互场景界面中添加的,以文字、声音、图形等方式呈现并可以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隐式标识是指采取技术措施在生成合成内容文件数据中添加的,不易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   《标识办法》提出,服务提供者应当对文本、音频、图片、视频、虚拟场景等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在提供生成合成内容下载、复制、导出等功能时,应当确保文件中含有满足要求的显式标识;应当在生成合成内容的文件元数据中添加隐式标识,隐式标识包含生成合成内容属性信息、服务提供者名称或者编码、内容编号等制作要素信息;应当在用户服务协议中明确说明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的方法、样式等规范内容,并提示用户仔细阅读并理解相关的标识管理要求。互联网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在应用程序上架或者上线审核时,应当要求互联网应用程序服务提供者说明是否提供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服务,并核验其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相关材料。   《标识办法》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隐匿本办法规定的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不得为他人实施上述恶意行为提供工具或者服务,不得通过不正当标识手段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记者 苏德悦) 来源:人民邮电报
  • 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 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3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数字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3.5%;数字产业直接从业人员数达2060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具体来看,重点行业平稳运行。数据显示,202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全面回升向好。生产增长加快,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较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消费电子市场全面回暖,拉动我国手机、微型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分别同比增长7.8%、2.7%和4.6%。在人工智能、云平台等新兴业务拉动下,软件业去年完成业务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   数字基础设施量质齐升。截至2024年末,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7288万公里,累计建成5G基站425.1万个。全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880万,算力总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6.5%。新型融合基础设施加速覆盖,累计建成5G虚拟专网5.5万个,广泛覆盖工业、港口、能源等重点应用场景。   产业集聚态势明显。2024年,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四川、福建、安徽和湖北等数字产业收入规模前10大省份占全国比重的81.5%,对全国数字产业收入增长贡献率达99.5%。围绕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数字领域,已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产业新动能持续增强。数据显示,“两重两新”政策拉动叠加全球市场需求复苏,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保持较高投融资热度,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完善工业互联网创新体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一表述不仅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注入了政策动能,也标志着我国正加速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跨越。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已从概念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其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各领域,覆盖41个工业大类、49个国民经济大类,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应用,重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统计显示,我国至今已累计建成万余家智能工厂、700家5G工厂、72家“灯塔工厂”、1.7万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连接工业设备超9600万台(套),培育340余个具有影响力的平台,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35万亿元。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率先布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例如,2024年,广东省创新探索从“单点突破”到“链式改造”的实践模式,培育9个跨行业跨领域、33个特色专业型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推动超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70多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江苏省通过“一平台一行业”模式,累计建成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61个,助力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1.2%;浙江省通过打造“未来工厂”标杆,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数字化水平2.0以上的企业数量比上一年提升了13.01%。此外,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已覆盖31个省份,标识注册量突破4000亿个,日解析量超过1.5亿次,广泛服务40多万家企业,为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作为新型工业化战略性基础设施的重要驱动力量,工业互联网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部分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应用的深度广度不足、产业发展生态有待完善、区域发展不均衡、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加强、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等。对此,应加快构建“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生态协同”的三维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强化产业政策顶层设计,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工业强基2.0”工程,重点突破工业实时操作系统、智能传感芯片等基础技术,提升我国工业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AI与5G-A协同发展,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领域催生颠覆性应用,为数字经济注入新动能;继续推广工业边缘计算节点建设,加大在长三角、成渝等区域国家级工业大数据中心布局。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促进不同企业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互认;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培育数字化转型生态。鼓励龙头企业打造“灯塔工厂”,通过示范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转型,重点突破产品设计、质量管控等典型场景。支持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发展,提供“咨询+平台+实施”一体化解决方案,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通过提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推广“数字券”、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等形式,进一步完善企业数字化转型激励机制。提升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小企业专属服务通道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推动产教融合,设立工业互联网交叉学科,培养兼具工业知识与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深化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育和壮大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引导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共同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推动工业互联网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催生更多创新应用场景;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加强对工业互联网设备、系统、数据的安全防护,保障工业互联网安全稳定运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监管,建立工业互联网产业风险预警机制,构建“主动防御+动态监测”安全体系,规范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管理模式,完善企业安全能力评估认证机制,为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保驾护航。(占 丽) 来源:经济日报
  • 深圳出台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3月12日,记者从深圳市科技创新局了解到,该局日前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抢抓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加速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国内领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行动计划》明确了深圳到2027年的发展目标: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加入,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行动计划》围绕引领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三大方面,细化18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开展核心零部件攻关、加大机器人AI芯片攻关、研制高性能仿生多指灵巧手、构建具身智能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高能级打造创新服务平台、提升规模化制造能力等。   值得一提的是,《行动计划》提出,构建跨本体多样性开源数据集。深圳将研究具身数据采集解耦、遥操作与人类示教等方法,开展具身数据采集关键技术攻关;面向典型垂直应用领域,搭建技术试验场,基于视、触、力、位等多模态数据要素,开发真机数据采集平台和数据仿真平台;利用设备共享平台丰富数据来源,提升数据集的多样性和适用性;鼓励牵头和参与制定具身数据采集领域的地方、国家、国际标准,生成并发布开源数据集。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已聚集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有7家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深圳汇聚乐聚、众擎、逐际动力、优必选等整机企业,已形成一定产业集聚效应。 (记者罗云鹏) 来源:科技日报
  • 新修订《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5月1日起施行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进一步加强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对《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工信部通信〔2015〕406号)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原规定同时废止。   《规定》强调,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源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实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强化和落实单位主体责任与政府监管责任,建立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规定》提出,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确保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安全生产责任。鼓励有条件的单位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管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各地通信管理局结合通信建设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将《规定》作为强化监管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压紧压实相关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全面开展督导检查,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以高水平安全支撑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遥歌) 来源:人民邮电报
  • 教育部征集“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日前,教育部部署各地各高校面向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一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推动高校加快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对人才需求、就业服务等提出的新要求,帮助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实用型、复合型与紧缺型人工智能应用人才,更好地促进校企人才供需对接。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项目征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校企人力资源提升三类。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等人才需求及人工智能工具使用,以提升高校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岗位认知、实习实践和就业能力,促进用人单位相关领域人才挖掘、技术升级、创新发展为目标。   该负责人提示,4月底前,用人单位可注册登录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平台(https://www.ncss.cn/jyyr),提交“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指南,发布项目合作需求。教育部将及时推广发布,组织高校与用人单位对接,尽早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立项实施。   据悉,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自2021年启动实施以来,通过校企联合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人力资源提升、重点领域合作、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人才求职招聘等合作,推进校企人才精准对接。目前,项目已成功实施三期,累计2400余家用人单位与2000余所高校对接合作,完成项目立项4.5万余个,惠及学生超过620万人。(记者杨飒) 来源:光明日报
  • 一箭十八星!长八遥六火箭发射成功       新华社海南文昌3月12日电(记者陈凯姿、宋晨)12日凌晨,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以“一箭十八星”的方式,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将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介绍,长征八号是我国新一代中型两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可支持单星或多星发射,具有性价比高、安全性能优良的特征。其运载效率与能力,在国内同级别中型火箭中位居前列,尤其适用于太阳同步轨道及低轨道大型星座组网任务。   千帆星座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是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其采用全频段、多层多轨道星座设计,核心技术及产业链全部自主可控。千帆星座的组网卫星发射均为“一箭十八星”,证明我国平板式卫星堆叠“一箭多星”发射技术已经成熟。 来源:新华网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具备双工位发射能力       3月12日0时38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将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具备了双工位发射能力。   继去年11月30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工位首发成功,此次首发的一号工位是长征八号系列运载火箭的专属工位,其高度达83米,采用模块化钢混结构设计,并首次采用地面导流锥,双向开展地面排导、喷水实现降温降噪。火箭远距离测发控方式、改进型“三垂”测发模式,让一号发射工位具备“7天发射、7天恢复”的快速测发能力,可满足未来高密度发射需求。此次任务是商业星座公司和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协同运作,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成功开启了新的应用实践。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是我国新一代中型两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可支持单星或多星发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宋征宇介绍,该火箭的运载效率与能力在国内同级别中型火箭中位居前列,尤其适用于太阳同步轨道及低轨道大型星座组网任务。其模块化设计可灵活适配多种构型,满足中低轨道高密度发射需求,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射的重要力量。   千帆星座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国家航天局作为商业航天行业管理部门,全力保障本次任务安全顺利实施。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63次飞行。 (记者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 提升卫星网络国内协调效率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卫星网络国内协调管理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优化卫星网络国内协调程序,提升国内协调效率。   办法明确了国内协调基本原则,就国内协调地位判定标准、各单位职责分工、干扰处置和监督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规范了国内协调程序,明确了建立国内协调关系的条件和流程,国内协调需求征集、汇总和公示,以及协调反馈等环节的时限要求;优化了国内协调机制,强化国家无线电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提出无需建立国内协调关系的情形,减少国内协调对象范围,引入五种完成国内协调的形式,降低国内协调复杂度。   据了解,办法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制定配套制度,确保办法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激发航天企业活力,推动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刘坤) 来源:光明日报